中华鲟怎么吃好吃?
作为江苏人,在长江边长大,小时候经常到水里抓鱼摸虾,当然也见过和吃过不少的野生鱼类,其中就有中华鲟 。
虽然名字叫“鲟”,但它不是鲟形目鱼类,而隶属于软骨硬鳞目的鲟科,和现生的鲟都有些不同。这个目(软骨硬鳞目)的鱼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们的牙齿不是连在一起的,而是每一边的上下颚各有一排牙齿,而且这些牙是游离的,可以滑动,和鲨鱼有点类似。
中华鲟的肉是比较少的,腹部的肉比较多,但是很嫩不好咬。背部肌肉就比较紧了,而且肉质也比较粗糙。不过用姜、蒜、胡椒、辣椒等调料品来腌制后,再清蒸或者炒食,味道也是不错的。
我以前小的时候,经常捉一些小鱼小虾回来吃,有时候也会捉一些小蟹和小螺,拿回来煮熟了拌着米饭吃,偶尔也能赶上运气好,能弄几条鱼,那可就是美餐一顿啊!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捕鱼,收获不小,有三四条鱼,爸爸用柴火给我烧熟后,我吃得饱饱的。其中就有这条中华鲟,由于不太会吃,不知道它的内脏哪些可以吃,就把所有的内脏都洗干净吃了....后来也没啥事,可能是这条鱼的内脏本来就不多吧 。
现在随着环境的保护和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能在野外抓到这样的大个的中华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现在吃到的中华鲟一般都是养殖的或人工诱捕的。
中华鲟营养全面且丰富,做法适宜采用清蒸。中华鲟的学名为Acipenser sinensis,体长梭形,呈褐黄色或灰黑色,背部和腹部为黑色,成鱼体重一般在50千克左右,大者可超过500千克,体长为1-3米,是世界上现存四大溯河真软骨鱼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活化石。每年5-8月栖息在长江口咸淡水域,9月份开始陆续游向长江中、上游产卵,性成熟个体体长在1.3米以上,卵重约1300克,500-600克的幼鱼长成这种产卵个体一般需要12-14年。中华鲟肉为优质食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点;肉味鲜美而不腻,具有细、嫩、鲜、香特点;食用方法宜清蒸、红烧和煎烹(不宜烘干或腌渍),一般鲜活品可食用部分占57-60.9%,经加工去除油脂后为72-78%。中华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成份,易被人体吸收,具有补肝、益肾、养血、润燥、健脾胃等保健功能。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航运事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葛洲坝工程拦断了中华鲟的产卵通道,导致在坝上宜昌江段形成人工产卵场。1982年,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试验取得成功(当年产卵,鱼长2.97米,重203.5千克,卵重约2500克,由陈祯昌等人成功孵化和饲养当年孵出的幼鱼2.2万尾到秋季)。从1984年开始,每年捕捞的人工繁殖亲鱼和人工繁育并达性成熟的幼鱼全部放流至长江。2012年4月26日,世界上首次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从湖北宜昌放流长江。
中华鲟的经济价值高,是珍贵的食用鱼类和动物蛋白质饲料,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学和医药事业的宝贵生物活体资源。由于自然繁殖产卵的严重衰退、航运和水坝阻隔产卵通道及江河湖泊的水污染等原因,现已被我国定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并严格禁止捕捞,市场已无销售,人们也品尝不到这种活化石鱼的天然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