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包括哪些范围?
证券市场是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交易的场所,因而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者获取收益或规避风险的场所。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或规避风险而对金融资产的选择行为;而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如养老、育儿、旅游等)而进行的资金(或其他财产)的配置过程。 因此可以说,只要有金融资产,并且有追求盈利性或流动性等目标的投资者,就存在着证券投资问题。正如我们生活中需要穿衣、吃饭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金融产品以达成生活的其他目标。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目的的融资和投资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比如,企业为生产经营购置设备而进行的长期投资可能涉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设;个人为子女留学出国准备的融资可能同时包含贷款和投资两个环节;政府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涉及到国债发行与建设投入两个方面。这些情形下,虽然活动本身的目的各有侧重,但都涉及到资金的融通,并由此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统一地看待这些问题,并在理论上加以阐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证券投资”一词可以进一步定义为: 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现有资源和条件出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或者出资的行为。其中,目标是可量化的,如未来10年内为孩子准备60万元的留学基金;当前条件指的是现有的现金流以及未来的预期收入流,它决定了可供利用的资金额度;现有资源指的是目前能够用于投资的活动,它决定了选择空间;通过多渠道进行融资意味着可以选择直接融资(如发行债券)或间接融资(向银行借款)等方式。总之,一个完整的证券投资决策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将上述概念界定域推向极端,就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存在融资需求和资产提供者,就有一个证券投资问题。换言之,即便是一笔数额较小的储蓄存款,其存入银行实际上也是以银行存款利率为代价获取的利息,而这种利率本身就是由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加上风险溢价(反映在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上)构成的,因此也是一种基于风险的收益。我们可以把上面提到的定义推倒过来,得出如下表达式: 也就是说,只要有融资需求和资产提供方,就会产生风险(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和机会成本)及相应的收益。进而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寻求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组合呢?事实上,人们为了获得理想的收益而进行投资,但又往往不得不接受一定的风险作为成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