瑄字五行属木吗?
“瑄”字的五行是火,而不是木。因为“文”字的五行才是木。且看下面的解释。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徐铉校定切音。 段玉裁注云:“错画者,刻镂之文,即花纹也。故谓之文。”又引古文字形以明之。
文字的本义是一种装饰符号。这种装饰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甲骨、金文),或者是烙出来的(陶文、帛书);也有用毛笔写出来的(墨书、竹木简)。但不管是用什么工具和方法,这些装饰符号都是成对的,一正一反。如“二”“三”,如“上”“下”,如“天”“大”等等。所以,“文”的字形就是由一正一反的两笔构成的。
古人造文字的时候,十分讲究字形,常常要用到数学中“对称”的概念。很多字都是一分为二的,像“大”“犬”“天”“水”等。而“文”字的字形,正是符合这个原则的。 “文”字的本义是雕刻或刻画的花纹。“文身”的意思就是把花纹刻在皮肤上。后来引申指绘画。再后,指礼乐教化(《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及一切文化知识。 而“彣”字的含义则是“彣彣彧彧”,即有文采的样子。东汉许慎考证它的字源时指出:“彣,有文也。从彣,音昏。”并指出它与“文”的区别在于:文的字形,是“文理交错”的意思,所以用来指代有文采;而“彣”字的字形,是在“文”的基础上加一点,表示再多一点儿文采的意思。
《左传•桓公二年》有“吾闻宗庙之美曰‘黼’,钟鼓之声曰‘喤’”的句子。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也说:“褒贬之义,惟须笔墨是求……至于锺鼎铭勋,旗旌诏命,咸典诸字,必称文哉!”可见,“文”和“彣”在古代汉语里是有严格区分的,不可相混。
“文”的五行属于火,这是无可争议的。不过,有人把“彣”理解为木,就大错特错了。请参见王宁先生的论述:http://wanying.xmu.edu.cn/2014/0628/c7938a567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