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字五行是什么?
《康熙字典》里“轴”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轴,《说文》作“輈”,云:“车辕也。从车,主声。”又作“軸”,云:“車軸也。亦作‘針’、作‘主’。” 按,古无“主”字,凡“主”字皆作“軸”,如《詩·周南·螽斯》“螽斯羽,揖禮攸宜。鳴蜩(蜩)在木,其鳴喈喈。”鄭玄箋:“蟲名也,一名蟬,今謂之知了。”是“蜩”字古文作“軸”。 《釋魚》曰:“鰥,鱼别種,無目而光。”《註》曰:“鰥,魚名也。音竹。”按,此魚即今之鯽魚。《集韻》曰:“鰥,魚別種,形圓,黑色,有光。”蓋因鱗甲光彩能自映曜,故得此名。
以上引文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古代“轴”“軫”“主”三字同,二是这三个字在古代都与眼睛有关系。 第一个问题好理解。古人造字源于生活实践,当他们在车上看到车轮与车轴的关系像眼睛与眉间的关系一样时,便造出了“軸”字;看见天上的星月缓缓移动就像眼睛在眼眶中转动一样,于是便有了“軫”字;因为“主”字像直视的眼睛,所以“主”字引申为“主要的”的意思后,又把“主要”的意思用成“主”字。
第二个问题就有点让人费解了。《說文》中“軫”字下没有解释与眼睛有关的字义。而“轴线”的“軸”字下却列出了四个与眼睛有关的义项,其中有两个义项竟与“軫”字相同! 这显然是不合文法的。但若把这些字放在古人的视野中,一切就又都说得通了。 因为古人在观察天象时,第一注意到的总是北极星和北斗七星。这就像我们在夜空中注视着北极星和织女星时,首先定下了“天地之心”的方向。于是其他星星的位置也就都有了。 正因为如此,古人说的“軫星”实际就是北斗第七颗星,也就是现在的“天璇”。而“軸星”实际上就是北斗第一颗星,也就是现在的“天枢”。
《楚辭·離騷》中有“馳騁騁慮繯,絡緯先經帷”句,王逸注曰:“馳騁、馳驅也……”洪興祖補注曰:“馳騁,北斗運行貌。”正是北斗的這個“運行”特性,使它成了“主”的代稱。 至于《爾雅·釋詁》中的“主,守也。”更不过是“主”的字面意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