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属五行属什么?
先摆结论,乐是属火的 古文字中的樂字写作“乐的繁体”,可见“乐”的古字与“射”字同源,都从“矢”、“木”。而《说文》释“樂”的字形含义为:“樂,五声八音之總名,言來於木也”;又释“楽”的读音为yuè,并引申有喜悦的意思。由此可见“乐”字的本义是指吹奏乐器或演奏音乐。这与“火”的性质完全相符(参见火字旁的字)。
“乐”还有“快乐”“高兴”“愉悦”等意思,这些意思也是由吹奏乐器或者演奏音乐引申而来,因为人沉浸在音乐之中就会愉悦起来。 “乐”还指“乐于”“喜欢”“享受”等表达意愿的意思,这时“乐”字相当于今天的“乐”字,属于简化字。这种用意仍与“火”有关——火可以温暖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感到舒适,而我们为了保持身体的温度,就需要不断地燃烧燃料,即消耗能量,这时候我们就觉得“乐”——这就像我们听到美妙音乐的时候,需要不停地鼓掌才感觉得到“快乐”一样。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乐”都是指代火的。古人将“乐”与“火”联系起来,是因为乐器的原料多半是木头制成的,而木生火,也就是说,人们制造乐器所用的木材是在燃着了的火中取出来的。
在五行为火,因音乐给人快乐,犹如大火烤人温暖。
在中国古文字中没有“乐”字,乐字于秦、汉时期始有。金文(王)(丝)(犬),(王)即“玉”,表美丽:丝”表蚕丝:犬,本指犬吠声,表动响。合起来表示:蚕丝的活动声音美丽动听。在甲骨文与周代“乐”字通“药”字。因音乐的作用就像中药使人欢快,所以乐字从药。乐的繁体字是“樂”,《说文解字》载:“乐”,五声、八音、六律、谓之乐。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六律: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其对应六吕为: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律吕是用来记谱和记调的古代汉字乐谱。
《尚书·尧典》中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此语为音乐最根本原理。古语“德音、音乐”为雅乐,与“郑卫之音”和“靡靡之音”有别。古人以音乐为“礼乐”文化,有专门掌管音乐的官员,有专门学习音乐的学馆。古人还以音乐能化情达意,有以乐修身之说,以及音乐为药之说。
古人把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种音阶,称“七音”,并把音乐的功能与人体脏腑的功能相对应。《黄帝内经·太素》曰:“角音通肝、徵音通心、宫音通脾、商音通肺、羽音通肾,变宫为湿之音通脾、变徵为热之音通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恐胜怒;喜伤心,悲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即为音乐疗法的理论依据,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以七情治七情”。
明代王心斋著有《六经解》即是以音乐配伍五谷、五方、五脏经合而治病的专著。其中:角音,木也、东方也、肝也,以角音入于木、和于肝,可疏理条达、发舒不畅之气,可治抑郁、烦躁等,如《伤寒论》治疗肝经血虚之柴胡汤中,即配以羊肉(南方之金、南方之水),取其柔肝以制约木火上炎而制柴胡。商音,金也、西方也、肺也,以商音入于金、和于肺,可清肃和降、行止不畅之气,可除痰浊、滞闷之苦,如《伤寒论》用白虎汤治阳明证时,方中配以粳米(南方之土)、知母(北方之金),取其所生之味制其所不胜之味,达到清胃补脾、制约火气上炎,使胃气下行,胃火不盛而治肺。宫音,土也、中央也、脾也,以宫音入于土、和于脾,可使仓廪充盛、运化正常,可化滞补虚,如《伤寒论》少阴病误汗伤及脾中阳气,出现吐利、手足逆冷等症,即以四逆汤复其阳气。四逆汤中配以甘草、大枣(均为南方之土),取土能制水,使水不过制脾土而达健脾之功,脾旺肾水自降。变宫,亦为土音,但其不同于宫音,宫为纯土,变宫为湿土,因此变官音偏滋润,能入脾土之燥。徵音,火也、南方也、心也,以徵音入于火、和于心,心藏神而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汗液,主舌之味觉,以徵音养火、和心神、调血脉、敛汗液,令舌味觉正常,如《伤寒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