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取什么浮动制度?
我国目前实施的汇率制度是中间价报价机制,具体的内容可以百度查一下,很详细的。 简单说,就是每天央行会公布一个基准的货币兑换价格(即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等一篮子货币的定价),这个定价是参考的多边报价,同时结合国际外汇市场上买卖的价格,最终确定一个大家认为最合理的汇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市场参与者(主要是金融机构)在宏观调控目标范围内进行商谈,最后达成一个交易价格——也就是金融机构间买卖外汇的价格。
当然这个基准价格只是参考,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给予的价格,所以会有上下波动,就像股票一样有涨有跌,不过一般幅度都有限(目前国际上对于汇率波动的控制都在合理区间内,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干预或者政策调整)。 这种制度下,实际上央行扮演了一个监管者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的交易。
由于当前国际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巨大,一天可达6万亿美金,而且参与者众多,如果央行直接介入的话成本太高且不经济,而且还可能达不到目的,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影响因素也有很多。采取目前的模式,虽然也有失灵的时候,但是整体效率更高。
在中国,汇率制度大致可以归为二类:中国的汇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浮动制度。至于你提到的浮动制度,我推测你想了解的是人民币汇率浮动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固定率到统一管理,再到有管理浮动率的改革。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我国放弃了外汇留成制度和双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率,但考虑到经济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关系,对人民币实行升值和贬值有管理的浮动。
2005年,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放弃了“维稳”汇率的政策,人民币逐渐与SGD等大额国际货币实现更为市场化的汇率水平。2006年,实行干预汇率的决定由市场来决定,取消部分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和现金的准备金率直接控制,提高汇率浮动意愿。
2015年,再次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进一步放宽了浮动范围。自201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的浮动。总体来看,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逐步扩大浮动范围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