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秘密2016?
我一开始也是抱着吃瓜看戏的心态来围观这场“世纪大撕逼”的,毕竟Vogue主编安娜与维密创始人维特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创意精英。但看完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我觉得这两个人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件事:无论Anna还是Beth,其职业起步均得益于前人大卫·贝斯(David Bass)及其所创立的《时尚》杂志的时尚编辑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 的提携。没有这两位前辈的知遇之恩,就没有二人的今天。这一点上,两个人没什么区别。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当二位一路披荆斩棘走上职场巅峰之时,他们选择的第一个“靶子”就是当年对他们有提携之恩的前辈大卫·贝斯。1983年,安娜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就公然指责大卫·贝斯编辑的《时尚》杂志对时装摄影的美式设计非常不满 。 Beth也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多次讽刺大卫·贝斯的《时尚》杂志是“美国版的Style”。二人对大卫·贝斯的“恨”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我们再回看1995年的这张照片——当时的维纳斯可能是二人的共有的梦中情人,因为谁也无法忘记80年代初期,正是大卫·贝斯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巴黎,找到刚刚成立不久的Estée Lauder公司,声称他们要打造一部能够和《时尚》相抗衡的美国版时装杂志,而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法国《 Vogue》在美国的继任者!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卫·贝斯开始四处网罗人才,他找到了当时还在做实习编辑的安娜,并说服她放弃《时尚》而加盟自己的“叛逃”计划;与此同时,他也请来了著名设计师艾文·夏波(Irving Shalov)为杂志打造时装栏目。
后来当我们回顾起这段历史时,可以发现大卫·贝斯之所以能“得手”,是因为那时的欧美时尚圈正盛传一个传奇故事:70年代的法国《Vogue》主编Carine Roitfeld曾是设计总监迪奥的手下一名默默无闻的时装编辑,后被美国《Harper's Bazaar》聘用,而后又辗转来到美国《Fashion》就职。据称,她是唯一一位没有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主编。 所以,如果从职业生涯的开始来看,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两个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会为了“美利坚时尚老佛爷”的地位而斗得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