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好还是投资好?
这个问题有无数种答案,我尝试从一个相对独特的角度进行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事实——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资本市场的功能还远没有发挥出来。这就是说,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时候,除了缴纳一定的费用之外,并没有真的拿钱去投入生产,这些资金仍然留在政府的国库里面;而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或者通过认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增,所获得的回报也并不直接归属投资者所有(否则那些业绩糟糕的公司股价不会长期下跌)。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现有环境下,所谓的“融资”和“投资”都没有真正发生。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能否实现真正的 “资金融通” 是判定这个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 资金融通 就是把资金从富裕人群手中送到缺乏资金的弱势群体手里,并尽可能优化配置。在发达国家,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都能比较容易地实现借贷、投资和转让。
以美国为例,一个人哪怕只有1000美元,也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投资于风险资本市场;哪怕是普通民众拥有的1万美元,也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市场之间分配。当然,这种灵活性的来源在于美国的金融体系是高度市场化的。在中国,由于金融监管的约束和其他体制性原因,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因此也就很难达到发达经济的水平。
从这个层面上说,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企业来说,融资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至少它意味着国家正在努力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而投资也未必就那么美好,因为它很可能只是政府计划经济思维下的产物。 从个人层面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手头有闲钱,与其放在银行里睡大觉,不如拿出来支持创业和创新,哪怕是支持已经成熟的创新型企业,比放在银行里要划算得多。当然,这样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这种风险显然比融资要小很多。
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改革而言,最理想的状况就是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尽量把蛋糕做大,同时逐步完善金融体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