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金”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五种金属,二是指五金工具。这里所说的“五金”指的是前一种含义,就是指铁、铜、铝、锌、锡这五种材料。之所以把这几类金属称为“五金”,是因为这些金属的冶炼和加工技术十分成熟,使用历史悠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储量、产量和使用量都非常大。 我国是生产和使用五金工具最早的国家之一,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古代的“五金”,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钢铁,而是特指金、银、铜、铁、锡5种金属。
《汉书·食货志下》:“钱之利,本伍而博。”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伍者,铁五斤;博者,铜博二斤……古者,财货之流通,以黄金为上币,以五铢钱为下币。今但用钱,所以权钱重也。凡交易,黄金一斤易粟一斛。” 在古代中国,铁、铜、银、金都是重要的货币材
料,而且它们的价值都是按照重量来计算,每种的计价单位都为一斤(大约相当于现在374.2克)。其中金的分量最轻,一斤(约374.2g)合16两,一两合31.25g;白银分量最重,一斤合8两,一两合20g;其次为铜,一斤合6两,一两合16.7g。锡价最贱,一斤合4两,一两合13.3g。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五金”与现在的含义不完全一样。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用纯金属进行交易的例子了,但是,如果作为贵金属,上述几种金属的价值变化规律仍然大体上沿用着古代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里的“五金”除了包含以上五种金属外,还包含了合金和各种塑料、复合材料,范围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