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火旺的人怎么补?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于自然现象总结出的知识体系。它广泛地运用于医学、相术、占卜等领域。 中医理论中,五脏对应五行,五脏有五色、五味供养,外有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舌、齿、唇、目、耳)四肢(手、足)五志(喜、怒、忧、思、悲)等,人体内外相合共有十种,称作"五官九窍"或"形窍"。这十种事物又各有阴阳,合共二十两种,称作"五行二十五分"。
在人体内部五脏与五官是相应对应的,如心属火而开窍于舌;脾土居中央而主肌肉和四肢,肝木为刚脏而主筋,肾水为阴脏而主骨。 五味在体内的分布也是各有所归,如酸入肝(肝色赤,故酸味食物多带有红色),辛入肺(肺色白,故辛味食物多为白色),苦入心(心生血,故苦味食物多为红色),甘入脾(脾色黄,故甜味食物多带黄色),咸入肾(肾色黑,故咸味食物多为黑色)。
至于五气,只有芳香、清新之类,不似五味那么具体实在,故《本草备要》说:"风燥湿寒火谓五行之气……辛热香散属阳明燥金,微温香窜属太阴脾土,甘温香散属少阴君火,苦温香燥属少阳相火,酸温香收属厥阴木气。"可见五行的火并非单一的火热之性,而是有五行的属性及生克的规律在其中运转变化着。 但现代人研究五行多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即根据事物的性质归于某一类,再以类取象推知其性质功能。这种方法虽然方便实用,但是过于粗犷,且易产生歧义。 例如根据现代科学知识知道温度过高会损害生命,于是以五行配四时,将夏季归为火行,认为高温酷暑伤害人的阳气,特别是心阳,使人心烦易怒。再结合中医理论中,心火可以上炎至口腔鼻腔,引起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从而推出"泻火",即用寒凉药物来消除上述症状。 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涉及到阴阳的概念,没有考虑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量变及质变,也没有考虑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这种补法是有偏差性的,可能有效但也可能无效。还很容易过度,造成"虚不受补"的后果。
要了解如何合理补充五行中的某一元素,首先要弄明白它的特性,其次要明确缺这个东西的人群普遍具有的特征,最后结合两者确立补法的准则。
火的特征:炎热灼烧,升腾发散。
缺少火的人的特征:精神不振,身体虚寒,容易恐惧,心烦失眠,记忆力下降,怕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面色青灰或苍白无泽,口淡无味,食欲差,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象沉细无力。男性阳痿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等。
基于以上的特征与症状,我们总结出五行中火的基本补法如下:
1.避免劳累,少食伤气之物。
2.多食益火之品,如牛羊肉、鸡肉等温热肉类,韭菜、辣椒、胡椒、花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焰的食物。
3.药补则宜用红参、肉桂、附子、干姜、丁香、小茴香等温热药物。
4.针灸则可灸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温暖下元,补益气血,激发机体正气。 当然,并不是所有阴虚的人都适合用温补的方法,以下三类人就不适合温补:
1.阴虚发热之人。阴虚者阳亢,身体处于一种虚火状态,此时如果补法不当,就容易出现"火上加油",症状加重的情况。
2.孕妇。因为在孕期,脏腑功能发生变化,元气充盛,如果再用大量的热性补品,容易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
3.儿童少年。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阳常有余,阴虚的情况不明显,若用滋补之法,容易助长火势,出现高热、烦躁、口腔溃疡、便秘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