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的五行属什么?
绣,金文(纟、士),隶变(繡)。“繡”是形声字,“钅”为形旁,“秀”为声旁。 《说文》:绣,以五色线,杂饰缯帛曰绣;从纟,音秀。段玉裁注:谓以五色线为之文者,即今之文绣是也。凡锦类皆曰绣。 “绣”本义是指织品的刺绣装饰术。这种技术始于何时,现在已不可考。我国古代使用的纺织品主要是在丝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最早的纺织工具和原料至今已经很难找到。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的棉纺织技术是从国外传入的。所以,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绣”字大都指丝绣。自明朝中后期起,由于棉花种植和生产技术的普及,人们用棉纺细纱,采用“拈线”法(把两根纤毛并合一起捻成一根线)来仿制丝绸,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织物——棉绣。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出现,传统的“绣”字已经无法涵盖所有用各种彩色的线在各类织物上手工绣花、缝花的工艺方法,人们在原“绣”字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几个新的字来表示不同的操作技术和材质。例如: 绉(zhòu):用各种颜色的线在丝绸等丝织品上手工绣花。 缂(kè):用通草、丝线等在丝绸等丝织物上按纹路雕刻花纹。 缬(xié):印染。先用染色剂染布,然后将染色后的布按照一定的图案用针线缝起来,让染色的部分露出,就是缬。 绒(róng):用各种颜色的绒毛(一般指羊毛)在布料上人工刺绣。 锦(jǐn):把两种颜色的纱交织在一起,用彩色线在丝绸等丝质材料上刺绣而成。 绣(xiù):用各色线在布上刺绘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