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走熊了吗?
目前A股的走势确实很让人失望,指数持续在3000点附近徘徊,个股更是跌跌不休,大部分人应该都套牢了吧! 那为什么在中国,炒股总是很难赚钱呢? 我想说原因太多了,但主要的原因只有四个字“价值低估” 为什么说现在A股处于价值低估的阶段呢? 从估值角度来讲,任何一次下跌,只要大盘股估值降到25倍市盈率以下,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估值降到40倍市盈率以下,就应该大胆买入并持有。
当前上证综指PE(TTM)为12.49倍,深证成指的PE(TTM)为23.79倍,已经低于历史平均值; 上证50和沪深300等权重指数的PE(TTM)已经下降至10倍左右,更是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股市的估值水平。 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市盈率水平虽然不高,但结构分化明显,两市4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市盈率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而在过去几年里,这部分公司的市值却是不断创造新高的。 股价上涨=盈利增长+估值提升,现在A股的估值水平很低了,但是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仍然很难达到15%以上,主要原因就在这——大部分企业的业绩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是增速没有快过利率。
比如银行股,虽然估值水平已经低到令人发指,但很多人还是会忽略,因为银行的利润增长是非常稳定的,而且贷款资产的质量越来越好,不良率不断的降低,每年的分红又是固定增加的,这种低风险、稳定收益的股票自然不会被市场给高估。 但是科技类的企业就不同了,虽然利润也在高速的增长,但是风险同样很高,所以估值水平不会太低。 但不管如何,A股的估值现在是严重偏低的,只要不做空中国,就不必担心股市长期走低,我们应该耐心持股,等待估值回归的一天。
A股市场在持续大涨两个月之后,近期展开大幅震荡走势。周五A股继续延续上周五以来的回调趋势,上证指数全天下跌1.98%,以4342.52点报收,成交量较上一交易日萎缩逾20%,创业板指则下跌4.22%。股指的快速下跌,引发了投资者对于行情转向的担忧,一些投资者开始担心熊市已经来临。
事实上,从市场的表现不难看出,虽然近期股指波动加剧,但无论是涨幅还是下跌幅度,都基本属于震荡市的范畴,股指的调整仍然没有摆脱中期上升趋势。
通常意义上的熊市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市场出现大幅下跌行情。从国际上历次熊市来看,除了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股灾跌幅较大以外,一些较大熊市的跌幅也在50%~60%之间,跌幅较小的在30%~40%之间,持续时间从1年至20多年不等,而大部分持续时间为两年至5年。从A股历史上的三轮熊市来看,2001年1月到2005年6月是A股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跌幅最大的一次熊市,其下跌幅度高达近70%,熊市跨度为4年又5个月;2008年的全球股灾,A股下跌跨度为近两年,跌幅超过70%;2010年至2013年的熊市下跌跨度为两年半,跌幅也超过50%。
显然,从调整的时间和空间来看,本轮下跌都难以被称为熊市。一方面,从2014年7月至今的行情是经过四年下跌后的中级反弹。从2010年至2014年底,上证指数的跌幅超过20%,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跌幅接近40%,创业板指仅小幅上涨。2014年7月行情启动后,上证指数上涨了一倍以上,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更是在1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分别上涨了两倍、1.6倍和2.7倍。虽然在2015年4月至6月中旬曾经有个阶段性的震荡调整,但上涨趋势并未因此改变。另一方面,自上一次顶部的6124点算起,上证指数在10年时间中累计下跌了不足10%;如果以上周高点5178点算起,近1年上证指数上涨近四成,深证成指上涨了60%以上;即使从6月10日股指见顶以来的本轮下跌来看,上证指数仅下跌16%,深证成指跌幅为23%,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的累积跌幅也仅为25%和28%。
不仅如此,决定市场中期大势的各种因素也难以支持熊市的到来。从政策面来看,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将为经济托底,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将激发经济活力;从资金面来看,由于利率的持续走低推动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量资金流入股市的趋势尚未改变;从市场面来看,在经济转型期,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资本市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成为A股慢牛行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