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打赢印度吗?
首先,我们从历史上看印缅战区中国军队和日军的交战情况。 第一次缅甸战役(1932年-1934年),中方主将为龙云率领的云南陆军第一旅(注:相当于后来的步兵师)及隶属于第二十五师的115团(第10集团军)。由于航渡时间较长,先遣部队到达时,集结地域的日军已经撤离,双方没有发生战斗。 第二次缅甸战役(1942年),中国派出由第五军(杜聿明任司令官)、第六军和预备第五军在孟拱与密支那之间的乔克巴山地区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守备兵力约7000人,由中国军队两个纵队共6个师约12万人发起攻击;经过1个月零8天的鏖战,中国军队攻占了日军阵地,全歼其守备队,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此役中方伤亡和失踪人员共计2万余人。 第三次缅甸战役(1944年1月—2月),中国派遣新编第一军(杜聿明兼任军长)和第八军(郑洞国任军长),从滇西边境出发,经野人山向缅甸中部挺进,在仁安羌等地击败了日军,随后继续向北推进,于2月19日收复了被日军占领两年之久的首都仰光。此次战役历时两个月,中国驻印军伤亡及失踪1.6万余名,日军死伤约5千余名。
再从军事地形上看,中印边界西段(喀喇昆仑山脉以南、阿格拉尔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高原气候条件恶劣,气温低、风速大、积雪覆盖时间长,山地坡度普遍大于60度,最高峰海拔6200米,印军的主攻方向(锡金邦的楚舒勒山口)海拔超过5000米,且大雪封山时间很长,从10月至次年6月初,只有4—5个月的相对“平静”期,对于大型机械化武器的运作非常不利,中国重装部队(含坦克)很难发挥优势。而中印边界东段(阿萨姆平原)则是另一番地形,主要是湿地和林地,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但又便于小股部队的袭扰,一旦开战,印军主力可能集中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进行突击,并借助飞机、军舰和核潜艇的优势,对我军进行火力和情报上的支援。
最后来看双方战斗力,目前印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英帕尔军区(下辖第3、第5、第48和第76师以及空军第11中队),这些部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虽然不算高,但其士兵多接受过英国军队的严格训练,战力不可小觑;而中国的西藏军区(辖3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和一个通信团)虽然装备较差,士兵素质也不高,但胜在高寒地带的适应能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期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如果战争爆发,在边境一些地区,中方甚至有可能凭借地形之利,利用地雷、简易防炮击工事和冷枪狙击,给印军造成较大伤亡,消耗其兵力的同时,不断动摇其士气。当然,如果大战真正展开,中国凭借陆海空三军的协同配合,从正面突破印军的防御,还是有机会全歼或者重创印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