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五行什么解释?
“子平术”里,对“五行”是这样定义的—— 木,就是木头。金就是金属。水就是流水。火就是火焰。土就是土壤。 五行的“行”,是指天地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形态(形)的统称。 所以,“五行”也就是自然界天(阳)地(阴)物质及其演化形态的统称。其中包含了“阴阳”的概念,也包含了“相生相克”的原理。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行”被扩展到了人体器官、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等方面。 但中医学应用的“五行”,与“五行”的“本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应用属于“象数”范畴。它主要用来说明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不同机体结构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1926年,萧廷枢先生编著了第一部《内经》语译一一《灵枢经注译》。他关于“五行”的注释是这样的——“木——东方之行,春天之气;火——南方之行,夏天之气;土——中央之行,长夏之气;金——西方之行,秋天之气;水—北方之行,冬天之气。五方、四时、五行,合称‘五季’。”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萧先生认为“五行”中的每一行代表的季节并不是今天所公认的对应于四时的季节。因为古代“四时”的概念并不是指今日的“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现代学者多认为,中国古代“四时”的概念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对应的季节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所以,古书所说的“长生之木”,并非是指生机勃勃的春季树木;而是指温和生长的东南季风;而所谓“扶疏之长夏”也并非是指仲夏暑热的芒种夏至之间,而是指东移南下的雨带所经之地——即今之“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