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出自哪里?
中庸出于《礼记》中第二十四篇。《礼记》为儒家“十三经”中的重要经典,“十三经”中《仪礼》十七篇记述周代的有关礼节,内容陈旧难懂,只有在教学时做参照。《周礼》是周代礼制的想象之作,其产生的年代及作者一直是学术疑案。只有《礼记》是秦汉七十子后学者记述夫子及先秦儒家言论的汇编,内容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人生、教育、历数、祭祀、婚丧、射御、饮食、歌舞、衣饰等方面。是集秦汉以前儒家之大成的著作。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作为思想范畴,为孔子所创立,至子思得其真传,并在《中庸》一文中发扬光大。中庸一词中“庸”字当“用”字讲;“中”字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未发”,一是“已发”,一是“无过无不及”,后人多从最后一种含义理解中庸。如《四书章句集注》云:“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易之名,中和者位育之功也。
程子之言,所以发明此章者深矣,学者宜细味之。”(《中庸章句》第1章)按此论,中庸的含义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为人处世之道,是执两用中之“度”.孔子强调中庸之道是“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章句》第20章),子思认为“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产其有知乎,其行忠也,举贤也,政宽也,不敢以富贵骄贱而加刑焉,善于补过也”(《中庸章句》第10章)。即认为执两用中,中庸之道是从善的本质中引出来的道德原则,是“道之本”。
它既反对形而上学的折衷主义,又反对无所适从的软弱性。它要求人们行动时,要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恰到好处地掌握分寸。掌握分寸,就须“先识得个分晓”,“无过无不及”,既防止右倾,又避免“左”倾。孔子和子思的中庸之道是儒家治国教民的最高准则,是“至诚之道”(《中庸章句》第20章)。对中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和”是一个音乐美学的范畴,“中”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如张岱年先生说:“礼讲一个理字,理字从王,王即天子之象,理是从上到下的原则,所以礼讲中。乐讲一个心字,心是从下到上的内容,所以乐讲和。‘中和’就是从属于外者要合于从属于内的原则,归结为一个德字。”(《张岱年自选集》,第8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