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叫什么儿?
首先,要分析“某某儿”式名字出现的年代。以《射雕英雄传》为例。这部小说最早出现于1957年,而当时我们国家的政策是“出生登记”(即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天之内申报孩子姓名)。可以推测“某某儿”这个名字在1950年到1960年间广泛出现在我国各地。
那么,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我父母那一代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他们小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买东西要凭票,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那时候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往往讲究“名字短好,名字里要有金、有钱、有粮”。比如我的同学里有很多人名字叫“XX根”的——“根”字含有草字头,象征“有粮”;还有许多人叫“XX富”或者“XX财”的——这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富裕起来了。 同时代的外国也有许多类似的案例。1978年的电影《野百合花》中,女主角丽莲·泰特扮演的一名贫穷白人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在种族隔离的社会中受益,给儿子起了个很有“前途”的名字——Ivan Staked My Life(翻译成中文好像是“生命为我而生”)! 另一个例子来自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他的父亲杰拉德是一名煤矿工人,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家里很穷,没钱买婴儿服装,于是用废旧材料给女儿做了件围兜,上面用红色的染料绣上了女儿的名字“Tonya”。没承想,这个普通的围兜后来竟然成为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连城。
当然,“某某儿”式名字除了表示对孩子的祝福之外,也有表达父母无奈之情的。比如我在剑桥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同宿舍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就叫“张多易”,他给我讲过他名字的来历:“我爸给我起名‘多易’的意思就是希望我的人生多一些容易。但事实上我的生活远比他想象的艰难多了……” 我还有一个校友叫杜少山(化名),他是我的师兄,性格憨厚。我初见他时问他姓什么,他却笑着说道:“你见着我师父,可千万别跟我师父说我没有名字!其实我的本名是他给我的,我姓杜,名少山……但是,我从小到大都没人叫我全名!人人都叫我山鸡、少山、老杜等等,反正都不是真名啦!” 像“张三”这样的名字实际上是有特定时代的文化印记的,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贫困、对于生活的不易的一种自嘲。而“王二”这样比较“中性”的名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毕竟“二”字可贬可褒,带有明显的自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