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针有什么作用?
基因注射(Gene Injection),是将外源基因通过载体蛋白导入动物体内细胞内,进而改变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基因疫苗一样,基因治疗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生物医疗技术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基因注射方法有直接注射法、脂质体包裹注射法以及递药系统(DDS)介导的注射法等。 直接注射法是将含有外源基因的质粒DNA直接注入细胞内,但由于外源基因直接注入可能会造成体内免疫反应,因此该方法需要谨慎使用。
而脂质体包裹着DNA序列后被细胞摄取,避免了DNA的直接注入,但存在着脂质体被吞噬细胞所清除的问题,所以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利用特定药物的靶向性作为“运输工具”,将含有基因序列的复合物引入靶细胞,则是目前最吸引人的一种基因给药方式,而以阿霉素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5]。 研究者先用阿霉素将pEGFP-C1基因串联到质粒pBKCMV中构建杂合质粒DNA,再将其加入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量有所增加;另外,给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同样也能够观察到 GFP 在小鼠体内的表达。这些结果都表明阿霉素能够作为基因注射的运载工具。 除了上述用于基因注射的传统方法以外,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各种纳米载体在基因治疗的应用中也逐渐引起重视。
例如,Liu等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EGRF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入慢病毒载体,制成DNA纳米球,成功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生长;而Tian等则将PcDNA3.1/hIL-2基因插入到乳酸/海藻糖纳米粒的空腔中制备成DNA纳米球,进一步通过门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到可以显著升高血液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