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五行属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有点久远了,不过,就当科普一下吧! 五行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阐释了自然界(天地)和人体的关系,用“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属性来概括说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人体的生命活动。
其实,“金”并不属于五行中的一行,在古代文献中,“金、水、火、木、土”被称为“五德”;而“阴阳”并不是一种实体物质,而是一种运动状态,它可以与五德、五色等组合在一起,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后来,东汉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把“气”引入了五行之中,他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基础上,提出了“法于阴阳,顺于五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之道,并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进一步阐述了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肝为将军之官,心为君主之官,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宰相之官,肾为做功之本。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旺则血充,火旺则气化,土旺则脾运,金旺则肺气盛,水旺则肾脏安。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旺破土,水旺冲火,火旺焚金,金旺伐木,土旺制水。
当然,这个五行学说的诞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商周时期,人们将世界分为东、西、南、北4个方位,每方对应一个神兽:东方青麒麟,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蛇合体)。每一方位还有相应的颜色,风调雨顺,万物生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等家开始将五行分配给天、地、人三才,并以此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和人身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当时虽然出现了“金、木、水、火、土”的说法,但还没有纳入“阴、阳”的概念。
秦越人《内经》时代,“金、木、水、火、士”已经被纳入“阴阳”之列,并有“三阴”“三阳”之分。同时,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也有了明确的表述。
两汉时期,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成为哲学基础,并被引入中医药学。张仲景在《素问·脏气法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基础上,提出了“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的治病纲领,并以五行配五脏,创制了著名的“五苓散”——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桂枝者,阳中之太阳,通十二经,除邪热,生津液; 茯苓者,土中之君药,益气补中; 猪苓者,泽泻之佐使,淡渗利水。 三药合用,一阳升发,津布气行,湿热消,小便通。
唐宋以后,阴阳五行更是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和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穴位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医基础理论。 而那些五行相克的疾病名称也是来源于此——“心火炽盛”“肺金不生”“肝木横逆”“脾土不振”“肾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