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几笔画五行属什么?
这个“诺”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言”部算半包围结构,右边的“戈”部算是独体结构。 这样分析的话,这个字的笔画应该是这样分的:七画——先分左边,八画——再分右边。 所以这个字就应该是八画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字是有错的! 这个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 (注意:这个是繁体字) 这么一来,这个字就变成了十画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的人写字,十画的字往往都写成八画,很少会写成九画或十一画。所以如果根据这种错误来判别这个字的五行属性的话,那就是错误的了。 这其实是汉字的异体字造成的问题。 “諾”和“諾”都是通用字,意思一样。但在古代,这两个字并不是异体字(现在的新字形把“諾”简化成了“诺”)。
“諾”“諾”两个字,在古代同属“言”部,且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属于联绵词,不可分,也不辨形;而且“婼”字古音读若“努”,所以“婼”“努”也常常互通。因此古代的典籍中,这两个字都可以用。
但现代的字典里却将“渃”收录进“婼”字栏,而将“諾”收入“努”字栏。并且现代汉字字体虽然大多继承了古文字的形状,但却删除了许多偏旁部首,使得字形的归类更加困难。这样,本来应该分成两部分的字,就被现在的字典混在一块儿了,变成了一堆同音字。
这种情况在电子词典里很好解决,只要输入每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就行了。例如查“nuo”就是“諾”和“諾”。 但这样的问题在网络搜索里面就麻烦了,因为网络搜索的排序是按照相关性来的,越相关的排前面。而由于这两个字现在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哪个字出现在前面的概率都差不多。这样就造成了两个字的误排概率差不多。
于是百度就出了一个“智能”算法,对含有“諾”和“諾”的句子进行统计,判断出两个词出现的不同语境,进而区分这两个字究竟是不是同一字。
然而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里更麻烦,因为中国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实用主义”民族,我们在看字的时候,并不会像计算机那样严格按规律来执行,很多时候是会“以形补形”或者“以义补形”的,也就是说,我们会根据经验和直觉,对这个字进行拆分和组合。
所以,如果一个名字里有“諾”或者有“諾”,很可能被认作是一字之误。 而一旦当成一字,那个名字的五行就会因此被带上“火”或者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