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企业金融?
“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含义。以德国为例,1960年,德国颁布《中小企业法》,规定凡雇员人数少于50人,资产总额低于200万欧元,且不持有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的企业都视为小企业;到20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将界定标准降低,即只要不属于大企业的任何部门、只从事产品生产的任何行业的企业均被视为小企业。 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在融资、税收等方面往往更为艰难,如何为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就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普惠金融,而普惠金融的核心正是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之路,对于实现普惠金融目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小企业金融体系是由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性担保机构增信,政府给予政策补贴并风险补偿,再担保机构提供最高额担保,保险公司以保单形式提供保证保险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其中,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是核心服务,为保证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和风险可控,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尽职指引》,从宏观层面规范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行为。 为了弥补单一银行信贷审批效率低、服务覆盖面低的不足,一些地区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南京市建立了市-县(区)-街道(乡镇)的中小企业三级服务网络,上海市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这些平台的建立,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发挥了协同效应,提高了服务效能。
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增添动力。例如成都市推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给予保险补偿;苏州市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全国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技术)或服务给予资金扶持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至线上,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以阿里云、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及其背后的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客户资源优势、数据信息和金融科技,正在深度介入小额消费贷、供应链融资等金融市场,并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一定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