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算十二生肖值日?
首先,从起源的角度看,十二属相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甲骨文时代或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而农历是春秋战国时代(公元5-3世纪)以来逐渐形成并盛行的历法。二者在时间上并不吻合,十二属相不可能像农历那样经过改进而形成“值月”、“值日”或者“值时”。
其次,从文献看,十二属相最初来源于一种“子午流注”的理论系统,这种理论把子午线作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每个时刻的太阳位置。以子时为例,初子时为半夜23:00~1:00,二子时为1:00~3:00等,每个时辰包括两个刻度,即每两个小时为一时刻,共分八节。每一节包含六个时辰,分别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现在的23:00~1:00 1:00~3:00…9:00~11:00。
每一个小时自然属于某一生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子时不分上、下,但每个小时的开头和末尾一刹那却各有其主,如“子时九刻属朱雀”、“丑时八刻属牛气”等等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并且这一理论同时也指导着当时人们择吉辟邪(参见《古今图书集成·历象典》卷七十四引自《五经义例》)。 但这种理论没有涉及月份与季节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地球公转带来的日长变化,因而不能适应农历的需要。我们可以说十二属相作为一种计时工具先于农历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作为阴阳五行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最终要受到农历的影响并在后者的改造下形成新的意义系统。
从东汉开始,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一个月之中月亮最圆的时刻并不处于正月中,而是位于农历十六前后;同时,由于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比月球运动更为明显,因此二十四节气也被赋予每月的特定日期,如春分处于惊蛰与春分的节气中,清明处于谷雨和清明的节气中,小满则处于立夏和小满的节气中,等等。
为了弥补上述遗憾,古代天文学家进一步提出了“置闰法”,即在公历二月加一天,成为闰年,在整百的年份加入闰月,从而使得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反映太阳周年运动。随着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成为大雪节气的部分,小雪节气进入冬月的农历十月,以及雨水进入立春节气的新月初三,原本独立存在的十二个月被改成了二十四个节气,它们被分别纳入新一月和新一年的循环体系当中。
当然,这种改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月份和节气的划分更加科学合理,而且也使农历与日历实现了同步。更重要的是,每逢闰年,节气会提前一天来到,而到了闰月,则整个干支纪元需要重新计算,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每个月的开始都处于节气的变化过程之中。 于是,“逢闰改元”带来了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每年的第一天不再由特定的干支组成,而是处在不同的地支循环之中。这意味着每年伊始,每个人都可能属于不同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