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五行是什么?
“活字”,顾名思义是指有生命的(或能活动的)文字。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文字是活动的(可改易的);另一方面是指这些文字是由一些可移动的构件组成的。又有人把它称为“活动汉字”、“活形汉字”和“可变汉字”等。与活字相区别的是“死字”,也就是雕版印刷中的字体。 古人很早就懂得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成文字的方法来印制书籍,《韩非子·显学》中就有关于秦越人“削竹简”的书,这是中国古代印刷术最早的记载之一了。这种技术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代已相当成熟。不过当时的印书所用的文字都是事先雕刻好的字模,这种字模一般由两块上下叠起的木板组成,上面一块为阳文(凸起的文字),下面一块为阴文(凹进的文字)。排版时先找到所需字模的位置,把需要印制的文字及图案放到对应的字模中,然后通过浇墨、拓印的方法把字迹留在纸上。这种印刷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每次只能印单面的文字,要印双面就需要翻动字模,十分不便。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推广汉文,大力鼓励民间印制书籍,同时明政府还多次下令对印刷业采取免税政策以刺激它的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明代的印刷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字模——铜活字。
与以往的木活字和瓷活字相比,铜活字具有很多的优点。
首先铜活字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不容易损坏,甚至可以在铁器上刻字,这在当时的制作条件下是相当不易的事;其次因为铜的熔点较高,所以用铜活字印刷时的温度比较容易把握;最后由于铜活字使用的是铜等材料,所以在染色和涂墨方面也比以前的印刷术更胜一筹。 除了印刷技术的提高外,明代的出版业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虽然朝廷对出版业有所扶持,但明廷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没有利用出版业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相反,明代的出版业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相对自由。这表现在很多方面:第一,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很多民间出版的读物,如李诩著的《戒庵老人漫笔》,陆容著的《菽园杂记》等等;第二,明朝的通俗类出版物很多,如《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第三,由于明末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农民起义频发,因此有不少记录农民起义事件的著作问世,如姚雪垠撰写的《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