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抗战初期,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在军事上接连取得胜利,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日本的速决战计划破产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扶植伪政权和伪满洲国,在占领区加紧扶植汉奸走狗,推行奴化教育,实行“以华制华”。政治的诱降与军事的进攻相结合,成为日军新的侵华方针。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接连失败后,逐渐转变了方针,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1938年,蒋介石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12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武汉会战,日军投入兵力50万余人,参战飞机400余架,舰艇50余艘,最终占领武汉,但是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由武汉会战前的24个师团增加到51个师团,损耗空军精锐,完全丧失战略进攻的能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华北、华中等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十分频繁,先后组织上千次大小战斗,毙伤俘敌22万余人,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相持阶段的到来,说明日本侵略者在军事上未完成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也未能速胜。相持阶段的长期较量,是敌、我双方互相争斗的阶段,将决定中日战争的最后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