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是什么干支年?
干支纪年是古代一种计年方法,其法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以后逐月推延,至大寒开始的新年为寅月(即立春),如此循环往复。 这种方法显然有缺陷——以冬至所在月初一为重始之日,而实际天文观测表明,冬至当日往往并非太阳最高点。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而非直线形,因此每次冬至(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所在日月日并不是下一天。如果连续几年冬至都在初一或者初二过,第二年必然提前到腊月十五左右甚至更早就迎来“立春”。这种“提前”不是一年早几天,而是几个月乃至更多。同样,夏至、立秋等节气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个误差,古人将一个甲子(60年)分为上、中、下三个甲子,每年第一个甲子的冬至所在的月称为“上甲子”,最后一个甲子的立冬所在的月称为“下甲子”,中间甲子的春分所在的月称为“中新甲子”。然后每十年一换,以冬至在中子甲的年份作为本十年的“重始之年”——也就是所谓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最后一年(比如辛丑十年就是1958年)。
然而即使是这样,仍然不能完全排除每年正月初一不在节气中的可能性。因此又有“闰月”的方法来应对,具体是:每逢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没在节气里,则这个月加一天成为农历腊月初一,下一个月从“立春”算起;若正月元旦没在节气里,则当月减去一天,下个月从头开始。以此类推。 在闰月的年份,上下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不一定仍然是365天,有时可能是366或364天。不过这种年份极为少见,平均100年才会出现一次。到了近代更是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了。所以所谓的“闰月”年份对每个人都只相差一两天,可以忽略不计,没必要为此特意修改自己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