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捡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作品集《文化苦旅》中。 《文化苦旅》共有三篇散文。
第一篇《文明的忧伤》,第二篇即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三篇为《雪》。这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侧面代表了作者的文化旅行、文化苦旅的主基调,也奠定了全书忧伤、感伤的抒情基调。 《文明的忧伤》,作者通过对比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表达了对古老东方文明的忧虑和失落;
《只拣儿童多处行》,通过对杭州灵隐寺的参观,以及由灵隐寺联想到的西湖、雷峰塔、白蛇传的回忆与思考,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遭遇的迷茫;
而《雪》一文,则是对西北荒漠冰层下面古城遗址的考察后所作的关于“历史”的思考。 三篇文章各有侧重,但通篇来看,无论是《文明的忧伤》还是《只拣儿童多处行》或者是《雪》,都传达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忧愤深广的“文化苦旅”。
只拣儿童多处行赏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余秋雨的一篇经典散文,被收入多种版本中学语文课本中,文章浅显易懂而又回味无穷。 全文以儿童游玩灵隐寺为中心,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动静相宜、色彩鲜明的画卷。既有儿童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游玩的场景,又有作者对古刹灵隐、千年西湖的细致刻画。 更难得的是,文章将古今同绘一轴,让今人与古人穿越时空,相互对话。
作为现代作家,余秋雨与古代文人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借问酒家何处有”,更没有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的闲情逸致。他的足迹遍布华夏大地,去寻觅中华文明的历史踪迹。所以,他的“游”不同于古代的“游”——既找不到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自得,也无法感受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更无东坡居士“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恬淡。
在他的“游”里,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站在圣庙的瓦顶上(注:指孔庙),想在这上面站立一夜。”(《千年庭院》) “我独自走向远方(《遥远的绝响》) 所以余秋雨的这篇《只拣儿童多处行》,与其说是在描写儿童的欢乐,不如说是他在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未来希望的欢愉。这仿佛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孩子们在他笔下的灵隐寺里追逐嬉戏,而作者的身后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长龙。 《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语言清新流畅,结构严谨,内容深厚。读起来使人赏心悦目,而又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