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明修栈道什么?
“明修栈道”是成语,不是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奇,出自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原文 “八月,汉王追楚,楚大破汉军,汉王败走。汉王乃休干休侯,望楚军,谓刘贾曰:‘何以明夫天下孰壮!’先取荥阳,诛项籍,收项羽精美,后定襄邑。
九月,汉王还至荥阳。上复伐楚。”“十二月,上自击楚,取西平陵;战不利,奔还。 明年,十月,复击楚仁、颍川;楚军背水阵,大破汉军。汉军散走,复聚。” 这里“明修栈道”的“明”就是“表明”、“打通”的意思。整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 “汉王(刘邦)追击楚王(项羽),楚军把汉军打败,汉王败退。汉王于是休养生息恢复实力,并派人与项羽和谈,以巩固胜利成果。为了争取主动权,汉王派遣刘贾向南迂回进攻荥阳,项羽闻讯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返回救援,在陈州与汉王主力军团会师。
十二月,双方大战一场,各有胜负。第二年十月,双方再战,因为项羽兵力不足,被迫背水列阵,又被汉王击败。汉王再度聚集全军,与项羽决战。” 所以这“明修栈道”说的是汉王用计谋修复被项羽烧毁的栈道,而非指韩信带领大军去修复栈道。“明修栈道”从始至终没有提到关于“暗渡陈仓”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会有“暗度陈仓”的典故,那得从另一个故事说起。
原来啊,汉王与项羽争斗之时,还有另一支劲敌——关中势力。他们由雍王章邯统领,据守咸阳以西地区。为了消灭这股势力,汉王与项羽约定:先灭雍王,然后联手攻魏。
项羽果真按照约定了先去攻打雍王,而雍王得知消息后又连忙向汉中撤退。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表示他可以出使秦营,策反雍王。这个人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卢绾。 卢绾,字衍君,燕地涿县人。少与时年未满二十岁的刘邦相识,并且结为异姓兄弟。后来随刘邦起兵反秦,功封宛候。多次担任将军,率军出征匈奴和韩王信。因功劳高位列昭灵侯。刘邦称帝后,卢绾入朝任御史大夫。以行丞相事。
公元前206年,即汉高祖二年十月,刘邦准备乘项羽东归救宋之机夺下关中。他留下大将宋义驻守河内,自己亲率大军进入关中,直取雍王章邯所部。当时卢绾奉命赴秦营里,对章邯进行说服工作。不料这位老兄早已经心怀鬼胎,打算投靠汉王。于是便借故留在汉中不愿南下。
直到两年之后,卢绾才奉命赶到南郑与汉王重聚。 那么这次他去了多久呢?《史记》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一件往事中略知一二。
早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彭城之际,他就给卢绾留了封信让送至齐国。结果这封信在途中丢失。卢绾回到南郑以后,便立刻奉命启程前往齐地寻找失物。直到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3年才最终找到。
可见这一次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终于完成了任务。 至于“暗度陈仓”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一年的二月。当时刘邦已经基本消灭了章邯所部,惟独章邯的残余兵力汇集陈仓。刘邦准备亲率大军讨伐,却担心章邯假意投降。于是派韩信率部先行,在陈仓正面佯装进攻,吸引敌军。而他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由侧后方出击,一举全歼了章邯军队。
其实,“明修栈道”也好,“暗度陈仓”也罢,这两个成语本身都没有描写韩信“背水一战”的内容。因为“背水一战”并不是一个形容士气高昂的成语。 直至东汉班固编纂《史记》的时候,可能觉得这个故事十分精彩,于是就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见解,将“明修栈道”和“暗度陈仓”连接在了一起。从此,这个误传千古的故事就被收录进了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