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道教理论系统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一般认为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但是在中医里面讲的“五行”却不一样,它是用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关系的五个概念。
在中医理论上,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志是指喜、怒、忧、思、恐;五色则是赤、青、黄、白、黑;五味对应的是辛、苦、甘、酸、咸;五气是风、暑、湿、燥、寒;五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五方是与东南西北中相对应的五脏;五时是指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每季的最后18天(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一季又分为三时)等等,这些属于中医上的“五行”范畴。
而“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是古人根据阴阳的变化所定义出来的,它们代表了阴阳的两个极端,也就是阴极阳极的意思。 在中医上,常以“君臣佐使”来表示药物或方剂中各味药物的阴阳属性,其中“君药”的五行属阳;“臣药”的五行属阴;“佐使”则是一阴一阳。也就是说,在组方配伍的时候,必须要做到阴阳平衡。
由于五脏六腑之中,心、肝、脾、肺、肾五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属阳,所以中医上的“五行”常常用来表示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说,人们常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意思就是指心肺阳气盛、肝肾阴气足;或是说“心火炽盛、肝火沸腾、脾土不运、肺气不降、肾水不足”,这里说的就是心肝脾胃肾五脏之间的关系(中医上有“五腑”的说法,其实指的就是六腑,见《内经·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中之府也,中之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