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代表什么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中的“子、丑、寅、卯”分别对应的是23时至1时,1至3时,3至5时,5至7时。这4个时辰是现在24小时制的0点至4点。 而“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中“申、酉、戌、亥”相当于现在的17点至21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黄昏”,也就是说这四个时辰与现在24小时制的17点到21点相对应。 那么,“寅卯辰”对应的分别是五行的木、土木;“已午未”对应的五行是火、火土;“申酉戌”对应的五行金、燥土;“亥子丑”对应的五行是水、湿土。
而古书中所谓的“天干地支”中的“干支”指的是“干”和“枝”的意思,其中“干”指的是“庚辛壬癸”四个阳干,“枝”就是指“甲乙丙丁”四大阴支。 而“阴阳五行”中的“阴阳”,不是指现今的“阴阳”概念,而是指古代“阴阳”的概念,即: 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寒为阳热为阴……所以,“阴阳五行”中的“阴阳”实际是指一切事物中的矛盾双方,不管是“阳阳”还是“阴阴”还是“阳阴”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天干地支”就相当于一个计时器,用来标示这个矛盾体运行的周期循环变化。每一个干或支都具有阴阳两面的特性,也就表示着万事万物的消长规律。古人用“阴阳五行”来描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观念的体现。
而我们所熟知的“子鼠丑牛”等“十二属相”,就是基于这种“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而形成的。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按照古人的理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大海。海水中含有各种矿物元素,而其中的氯离子含量最高。当这些矿物元素达到一定浓度后,就具备了的生命的条件——其实,我们现在所知的许多单细胞藻类就是海洋中的原始生命形态。
为了模拟这一过程,古人将十干与十二支进行组合排列,得出60种组合方式(因为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而每一种组合方式象征一种动物,象征这六十种不同形态的生命。而每年的立春,就是新的轮回的开始,此时太阳处于银河系相对静止状态,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黄金位置,此时日照时间一年中长短适中,气温适宜,最适合生物的生长发育。因此每年立春,我们都开始一个新的干支纪年。 而每个月的正中,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十五,又是月亮在公转轨道上的黄金位置,此时月球亮度最大,正是“月圆”。而古人对天地万物都有尊卑之分,因此月亮虽然每昼夜都会升起落下一次,但因为每昼夜的时间间隔并非相等,而在农历月中,“月圆”仅有一次,正好出现在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