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林木是什么动物?
首先,大林木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指的树木。 其次,八字中的“五行的某个元素”指的是某种属性,而不是具体某个五行,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大林木这种动物。 最后,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古代的中国人把世界万物归为五大类(木火土金水),每一类对应一个五行。并且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于这五大类之中。所以才有了金木水火土这样简单的记阴阳的方法。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而元素又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元素和无机元素等等,并且这些元素还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比如由氮气体积增大100万倍形成的硝酸根离子,可以认为是氧元素和氮元素按1比4的比例形成的一个分子,同时该混合物还具有腐蚀性等特性,属于有机合成产物;
同样,有碳元素的化学键存在的情况下形成的甲烷,虽然只有四个原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但这一化合物具有可燃性,属于典型的无机物;而酒精(C2H5OH)中含有C、H、O三种元素,属于有机物…… 所以如果还坚持古人那种“五行为一类,各类含阴阳”的思想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被包含在这五个类别中了,这就导致了极端的一元论,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比如中医理论中把所有病人的病都归为“热”和“寒”两种类型,这在现代医学看来是非常可笑的……
五行当中属木的动物很多,具体来分,处于东方的青龙为大林木;处于正南方的朱雀为阳木;处于西南的白虎为山头木;处于西方的玄武为平地木;处于西北的玄武为丘陵木。这些动物和五行元素的搭配,都是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本身属性的象征意义和特征来归纳的。
青龙,又名“苍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是东方的守护神,由七宿星官构成: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龙的形象最初由诸多不同猛兽组合构成。据战国《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有两龙战于郑之旷野,郑人击之,为龙池。”青龙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道教四象尊神之首。而关于龙的起源,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鳄鱼。也有的动物有类似龙的形态特征,人们将它们归入青龙一象,如“石龙子”。古龙的头似鳄,额凸有角,目大有眼,耳小如盖,身披鳞甲,爪锐有肢,臀尾渐细,形如蛇而矫,无足而腾,足如鹰、虎,体行矫健,蜿蜒迅捷,变化万端,无所不能。龙在现实中不存在,其主要功能是行云布雨,是祥瑞有灵的尊贵之物,因而它与木的属性特征相吻合,因此青龙成为木气的代表。
朱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巫神的代表,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玄鸟图腾信仰的传承。朱雀形象与凤凰较为接近,但在道教中,凤凰是玉皇大帝的座骑,与朱雀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朱雀由南宿星官构成: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朱雀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三长、两短”之说。“三长”是指头长,颈长,尾长;“两短”是指喙短、腿短。朱雀在五行中为正南火。《山海经·南次二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在五行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配一神兽,其中朱雀配南方之神祝融。《易·乾·文言》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意思是说同类相和,同类相聚。水流向潮湿的地方,火燃烧于干燥的地方。云跟随龙腾起,风由虎吹起。所以圣人有所作为,万物都能看见。在天的云,就贴近天,着地的水,就贴近地。万物都追随所同类。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龙是能呼风唤雨,具有神通的神异动物,它行于天,游于地,具有万能的本领,是主宰世间万物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