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的阴阳怎么区别?
阴,阳是古人对事物的一种划分方法。 它首先用于指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即天地之“气”),而后用来描述其它物质及其运动形态(因为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如四季之中春秋冬夏就是阴阳平衡与不平衡的四种形态),最后扩展到人的情绪、身体等一切运动状态(如大喜大悲大怒大哀皆属阳)。所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应该说是中医把人体看成了一个从微观上具有阴阳两种状态的不平衡系统。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任何事物的阴阳是变化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阴或阳。例如,在单细胞动物中,一个细胞的丝分裂就是一个阴极变阳极再分化的过程;在人体,男子的精子为阳,女子的卵细胞为阴,但是,如果以单细胞的角度来看,精子内的染色体又是阴,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则是阳。所以说,无论什么都是相对的,阴阳也不例外。
不过,相对于五行来说,阴阳似乎更容易让人理解。因为阴阳是描述运动状态(静态的物质结构不能用阴阳来描述),而五行则主要是描述物质的结构。因此有人说,阳是物质的变化形式,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木、火为阳,金、水为阴。木居东,主生发,为阳中之少阳。火居南,主温热,为阳中之太阳。金居西,主肃杀,为阴中之少阴。水居北,主寒凉,为阴中之太阴。由于土具有生、长、化、收、藏的功能,与四时俱发用,为万物之母,化育万物,包含阴阳,故为至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即相生相克的规律。如果这种相生相克的规律被破坏,那么五行间就会发生异常的变化,从而形成反克、反侮的失衡现象。若木反侮金,可损伤金之威;金反侮火,可灼伤金之气;火反侮水,可损伤水之性;水反侮土,可伤土之能;土反侮木,可伤木之华。
此外,相生可以太过或不及,同样可以导致五行失衡。太过者属相生太过,反侮太过,不及者属相生不及,反侮不及,从而产生“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的母子同病表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五脏六腑在精、气、神的协调下,保持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平衡状态。只有在这种平衡状态中,人体才是健康的,否则就会引起许多病症,并使身体虚弱。
五色入脉,其五行的生克关系,是说明脏腑受邪之浅深重轻的程度。其病有甚有微,五色亦有青深青浅、赤深赤浅、黄深黄浅、白深白浅、黑深黑浅等不同。五色之深者为病甚,浅者为病轻,主客原络脉中的颜色是随着疾病治与不治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