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属于五行属什么?
“海”字属于水,这个不需要质疑吧 不过,问主似乎有点纠结这个字的五行属性。因为“海”在部分姓氏中属忌神,比如“姜”姓,如果起名用“海”就犯了名字的忌讳;而另外一些姓氏对“海”则不太敏感,可以用“海”做名字。我估计问主要是在“海”用在不同姓氏时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同是个“海”字,有的姓氏能用有的就不能用呢?原因就在于这个“海”字是“忌神”!所谓“忌神”,就是名字中不愿意看到的五行。每个姓氏都对自身的五行有一个大致的定位,也就是说每一个姓氏基本上都喜用某一五行或避免某五行。
“忌神”,顾名思义,就是被姓氏所忌的五行。既然是被忌,那么就肯定不希望它太强势、太强盛。一般认为“忌神”就是在名字中少取或者不取。 但是,这并不是说姓氏所忌的五行就不可以在名字中出现,而是说不要让它太强悍,也就是尽量不用个数太多,或者它的笔画太过繁复的名字(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
如果一个姓氏本身的五行被强盛,那么就可以通过在一个名字中添加另一个五行来平衡。这就是“补火”、“补水”等名字的由来和原理。从五行生克的角度而言,任何文字,不管其含义如何,只要是名字,就一定存在五行。从五行角度考虑,名字没有所谓的“无五行”之称。只是说,有些名字中的五行可以被忽略不计而已。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中国易经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分为五大类,称之为五行,这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有生、克、妨、助、辅五种作用,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从而使得宇宙生生不息,恒久的生命力得以绵延。
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人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原始宇宙观,它在本质上可以归属于一种自然哲学范畴。
中国的先哲易经文化认为宇宙是在天地之间的阴阳两气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而天地间的一切物质又可以被划分为五大类,同时这五大类又被命名为五行。
五行学说用五行分别概括,描写宇宙万物的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并以五行的属性.特性、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出生、成长、繁殖、死亡和发展的变化中维持着运动的平衡,宇宙的秩序也正因这种平衡而有序,而人类生活的社会也因宇宙和自然界的平衡、有序而和谐、安宁。
易经文化认为宇宙间的万物是无限的,而无限的事物的性质也有无限的差异。但在我们的感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只有眼见的五光和口尝的五味。五行学说正是在我们眼见五光和口尝五味的启示下,采用类比、推演的方法对宇宙间纷繁复杂的事物首先予以五类归纳,然后根据五类中每类的共同性质、共同特点赋予每一个类群以一个名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木、火、土、金、水等名称。所以五行学说中的所谓木、火、土、金、水等并不是仅指五材本身,而是概括和描写五类事物性质的形式。
古代的中国易经哲人,用"五行"来描述各种事物的质与量的表现形式,认为其是生成与变化的五种主要功能。并以五材的性来象征各类事物的特性,归纳了各归一类的事物共同的性。比如,认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皆属木,如肝、胆、筋、目、春、东、风、酸等皆以木来表明其属性;认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动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皆属火,如心、小肠、脾、血、夏、南、暑、苦等皆以火来表明其属性;认为凡具有收获、收敛、内守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皆属土,如肺、大肠、皮、毛、秋、西、燥、辛等皆以土来表明其属性;认为凡具有清洁、滋润、下行、寒凉、收引等性质的事物和现象皆属水,膀胱、骨、发、冬、北、寒、咸等皆以水来表明其属性。
五行概括宇宙万物,不仅有五类,即所谓的“五材”,而且是五类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认为,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是通过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网络关系维持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失衡、平复的关系在宇宙万事万物中普遍的运动着。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即使遭到破坏,通过自身的阴阳调整功能得以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