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什么时候成为金融中心?

乌馨梓乌馨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一个大家可能不了解的,上海在清末民初真的是仅次于天津的北方第一大商埠啊! 清王朝末期,中国出现了“南轻北重”的经济格局。南方的工商业比北方发展得快(这是指整体水平,不是个别城市),而北京又是“倚重”,财政依赖农业和手工业。《东方杂志》1935年就有文章指出:“自津浦铁路通车后,苏浙二省之货物,可直运北平,不必再经天津,故北平商业,其地位顿形提高,遂有北方最大商埠之称。”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与军阀割据势力对抗,积极发展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对交通部门投资很大。随着京绥、胶济、粤汉等铁路的修建或改建,华北、西北的物资可以直达京津,再加上大连港的开放以及中东铁路的修筑,使得东北的物资也涌进关内。

这样,原本作为帝都的北京突然之间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据日本学者研究,在北洋政权时期,从1901年到1928年的28年间,北京的外贸顺差达到了1.6亿美元之多;如果算上1928年以后的新京,这个数额还会增加不少。这跟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吸引了无数商家有关,当然也与它作为古都和传统商业重镇的优势有关。

当时,全国各地甚至东北的商人纷纷来北京开店设号,贩卖各种商品。仅盐业、粮食这两个暴利行业,就聚集了30多万商户。除了销售,还有大量的采购商,他们或徒步或坐火车或者乘船,从各地将原料或半成品运到京畿,再通过盐业、粮业的批发商家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据统计,在这两个行业里,共有10万余户经营商户,每年交易额高达20多亿元(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人民币200多亿元),占全国贸易总额的1/4以上。

不过,这些商户的利润并没有全部留在本地——它们的大部分被政府征敛去了。首先是各种苛捐杂税,如每磅食盐要缴纳3美元的厘金,进口粮食不仅要交关税还要缴纳5%的开支费,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费用,如京奉铁路的路捐、兵警人员的维护费等。

这些费用本来应该由国家统一负担,但当时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只能向地方摊派,于是京郊的农民和郊区居民便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在通州地区,每收1元税款就要支出0.7元,加上其他无法计算的费用,国家实际收到的钱只占到征收税额的10%,剩下90%都被各种摊派耗费掉了。 所以,虽然北京聚集了大量的工商企业,但它并没有像上海一样成为金融中心。这是因为,作为首都的它受到政府的诸多限制,而上海的种种特权又被废除了,这两个城市的金融优势从一开始就是不相上下。

姚丽瑶姚丽瑶优质答主

从1850年起,上海的金融地位就已经开始确立。 在当时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在北京,所以当时的外国人在谈到中国的贸易时也往往把北京和广州两个城市并列在一起,但上海却已经开始超越它们并在中国内地逐渐脱颖而出。 比如著名的《南京条约》的缔约地点就设在江宁城(今南京市),而不是苏州或杭州。

在《中英南京条约》之前,英国人还曾在广东的十三行与两广总督谈判通商事宜;而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又跑到江苏江宁府去交涉。 至于为什么会在江宁府设立外交馆所呢?因为在外国人眼里,“自粤至淮,处处可通商”的江苏省是仅次于广东省的又一开放省份。 所以当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矛头转向长江下游时,他们就在苏州设立海关,同时于第二年又在南京附近的下关地区设立了兵营,以保障商业利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