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五行属于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下,为什么栗子要叫“栗”呢? 原来古代写作“板栗”的“板”字,在秦汉以前都读如“蒲”(pán)音。《说文》中板、泮两字的读音一样,都是去声pán;而后来,“板”才变成了“板”,读bǎn了,同时声调也变为平声bān —— 这种读音的变化在古代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诗·大雅·板》有“天之方难,无然泮涣”句,毛传便解释为泮乃薄也(即读如bó),正可与《说文》相印证。这样一来,“板栗”就自然成了“板栗”,于是又有了个有趣的俗称——“猪耳栗”或“猪肾栗”: 因为“板”和“卵”(同音字)的发音很接近(其实“板”就是上古发音“卵”,只是到了现代才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音),而古代的所谓“栗”(实指栗子)形状又像猪肾,故而得名.
栗子的来源 关于栗子的起源,现在还有多种说法,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吧! 一.神农氏说:《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二世召群臣阴谋举事,计乃沙丘之谋也…上欲立之(赵佗),以为汉岭南王……令贾人求马于番禺。……”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番禺,地名,生栗,故谓之番禺"可见,当时秦朝政府已经认识到番禺的盛产栗子。因此,有人据此推论,栗子的原产地应当是中国。 二.张骞出使说:根据张骞通西域的说法,栗子的传入途径有两种可能,一是从西南方向传来——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曾通过南边的高原进入印度境内,但这条路最终没能被证实;二是由东北方向带来——据说汉武帝曾经派汉兵北出塞外,直到匈奴人的新王庭地区,并在此地设立了屯田官吏,将当地所产的鲜果“栗”移植到长安等地种植。 三.佛教传播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大量汉代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植物籽种包括粟、黍等,其中并无栗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测,栗子的传入年代应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四.战国时代说:据《吕氏春秋·仲春纪》载:正月,阳气动,君行游以览四海之内民邑众博。高诱注谓:“游观风俗,而览济、漯川之以观诸侯之礼行何等也?”此处的“漯”即为漯水,源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的克鲁伦河,流经今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入黄河,其下游称沁河。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已经出现栽培的野栗树。 五.周代说:1974年在西安北郊的汉文帝刘恒的霸陵附近发掘出了一个周代窖藏坑,共埋贮着约16000枚栗果,该坑的时代为战国晚期。 六.商代说: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对郑州商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工作。在城内东部发现了3座面积各约为5万多平方米的遗址。经试掘证明,这三处都有商代文化遗存,其年代与安阳殷墟的商代文化基本相当。在这三处遗址内,均发现有植物籽粒标本,其中包括栗的果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