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的五行属什么意思?
“妙”有形声、会意等几种造字方法,而以会意为多,如金文象少女执杖起舞之形;篆文则省掉“女”旁(后见“女”作“姝”),仅余手杖、跳舞两物相组合之象,本义即善舞、能歌、娴静,喻女子美丽动人、多才多艺且文静内敛。 《说文解字》曰:“妙,犹妙也。从少女。”徐锴系传曰:“今俗谓美为妙。”段玉裁注曰:“凡言‘甚’者皆可言‘美’,故凡言‘好’亦可言‘妙’焉。” “妙”由舞蹈之形的本义引申出美好的意思,再由此引申指精巧、神妙的器物或技艺。据古文字学专家商承祚先生考证,“妙”最早被用来形容青铜器铭文的书写艺术之美——
西周早期,武王之子康侯在封国时所作的青铜器《牧鼎》上刻有194字的铭文,其书法风格雄健刚直,字形变化丰富,结体自然洒脱,笔势飘逸流畅,与当时流行的钟鼎大篆书风迥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堪称后世草书艺术的源头之一——“《牧鼎》篇,乃得‘书法妙矣’四字评语于千载之上。此为史籍记载最早的用于评价书法艺术的‘妙’的例证了”(商承祚著《商承祚金石学论集》)。因此人们把这种高超的铸铜工艺称为“妙术”——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铜铸造技术中的奇迹”的意思。
到了东周中期,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潮愈演愈烈,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又把擅长某种技艺的人称为“妙手” ——这个“妙手”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高精尖人才”、“绝活儿”的意思…… 在汉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同音借用现象: “韶”,本是传说中国上古时代的音乐名,据说虞舜曾因为听了这首曲子而不觉沉湎其中而“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其音律之精,舞姿之美,后来人们就把它当作美妙的乐音来表达了;
“逃”,本指逃跑,但在古汉语中指避免、躲避之义的时候一般写作“逃禅”或者“逃虚”…… “嘲”,本来是讥笑、嘲笑的意思,但有时候也表示赞美; “招”,本来是指“用手臂弯曲接拢”的动作或行为,后来又引申出邀请、招揽之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