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祭灶有什么规矩?
俗话说,“二十三日过小年”,说的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小年),这一天民间祭灶的日子。在古代,负责创造和掌管粮仓的神明受到崇拜,人们在这一天祭拜它,希望得到它的庇护,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避免灾祸。而这个神明就是灶王。北方在二十三日祭灶,南方多数地区则在二十四日祭灶。这一天,主厨的厨师早早就把灶台擦干净,锅中放上一炷香,点燃以后默默祷祝福保佑。早饭过后,男人们带着祭品,跟随灶王爷的神位,来到村外大约两公里远的土地庙祭拜。
灶王,全称“九天东厨司命定民神灶君”,被认为是掌管饭菜的来源和得失,决定人们的富丑安康的重要神明。在宋代,拜灶王神的风俗非常普遍。欧阳修有诗曰:“十一月中旬冬至后,叹气节变寒变。朝朝对着灶前火,忽地笑开红唇口。”。灶王也成为一个有名的节日,文人墨客多在此日写祭灶王诗。
清代,祭灶王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民俗活动,祭灶时还要进行祭拜仪式,礼敬灶王爷。《清嘉录》中有“腊八祭灶”,“灶王赞”详细介绍。祭祀灶王的具体时间,据《礼记》记载:“冬祭灶”,“腊日祭灶”与“十二月祭灶”。“腊月”、“十二月”指十二月祭灶,“冬祭灶”则指十二月祭灶。这些流传在江南民间诗简的记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习俗。从祭灶日的民俗活动来看,其民俗的主要精神是人生气、娱乐、祈祷,其民俗活动反映着当时农人的生活情节和人生理想。
祭灶风俗从祭灶诗中可窥见一斑:有一首宋代祭灶诗概括的非常形象:“灶君昨晚出门户,灶仆赶出为扫除。吹面东风似无意,又随烟炷上天的途。”一个“驱”,一个“赶”,将灶王神职中的自然属性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