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儿童诗?
所谓“儿童诗”,其实就是“写给儿童的诗”。 既然是“写给儿童的诗”,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这种诗歌应该让孩子们“喜欢读”、“愿意读”;
其次,还要考虑孩子们能不能理解和解读这些诗句的意思——当然,如果一种诗写得深入浅出,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我这里所说的“喜欢读”“愿意读”,不是说这种诗要像儿歌那样简单易懂,而是说这种诗应该具有某种“吸引力”,能够吸引孩子们去阅读和理解。至于这种“吸引力”是什么,我后面会详细谈。在这里可以先简单地讨论一个问题:即关于诗中的语言问题——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儿歌都是由“普通话”写的,但这并不是说儿童诗就一定要用“普通话”来写(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所有儿童诗都使用普通话写)。在语言的使用上,我认为是应该允许并鼓励多样化的,一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李汉荣老师就在他的《童年的羽毛》一文中提到过,他小时候因为家乡方言复杂,因此读起书来总是有障碍,尤其那些写汉语拼音的人总把音节搞混淆。于是他就自创了一种“简易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标注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式写出了《山上的事情》这样的作品。而他的这种方法也是得到许明老师的赞扬的(参见许明《童年的羽毛——李汉荣散文特写集序》)。
李汉荣老师是陕北人,而我是在关中长大的,我们那里的方言跟普通话的差距要大一些,而同属北方语系的粤语和吴语在很多词语的发音上和我们当地的方言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在表达上我是很认同李汉荣老师的这种“简易字”的。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种“简易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但并不代表着这种文字是专门为儿童写作的。
我个人认为,只要作者能够确保他所使用的语言是浅显易懂的,并且是适合孩子阅读的,那么就无关乎这种语言是属于哪种“体系”或哪门“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