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有哪些明星?

秋依然秋依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黄继光(1931年4月28日-1952年10月14日),湖南省郴州市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

1952年10月12日凌晨,上甘岭战役进入第四天,在战斗中黄继光的战友、特等功臣邱建云英勇牺牲。上午7时,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攻占某高地,第6连承担主攻任务。

10时许,六连向高地发起冲锋,全连仅有两名战士幸存。就在部队迅速集结准备二次进攻的时候,副连长姜庆云挺身而出,率领突击排冲向敌人阵地。 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又拦住了去路。为了排除障碍,姜庆云命令三班战士黄继光率先冲上去。 黄继光带着两袋白面饼和一包包的罐头,穿着厚厚的冬装,背着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穿插连”标识的帆布背包,踏进美国陆军第一军的侦察机。 当飞行员问清楚这位中国军人的来意后,惊讶地问:“你们真的打算在冬天穿过朝鲜半岛中部的群山,到釜山去吗?” “是的,我们打算这样干!”黄继光坚定地说。 飞机开始下降,在距地面不远的地方,飞行员把一包东西扔了下来。这包东西落到黄继光面前打开后,是一套崭新的防毒面具。 “你为什么要这套东西?”飞行员好奇地问道。

“用防毒面具,是为了减少我军的伤亡——在敌人阵地上空投下这些面具,这样我军士兵进入敌人阵地时,就能避免遭到敌人炮火和毒气的袭击了。”——这个想法是黄继光自己想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先后使用过不同型号的防毒面具。这些面具大多由美军提供给志愿军的。不过这些面具只能防范化学武器的伤害,对于喷火的敌军炮台却作用不大。像黄继光这种主动寻找敌情的做法显然是非常可贵的。

飞机再次起飞,将第二批物资投到七连阵地上。这批物资当中不仅有棉衣和食品,还多了一些平时很少用的工具:钳子、锯条、锤子等。 面对连长疑问的眼神,黄继光解释道:“这些东西都用得着。现在正是冬季,天气寒冷;加上最近几天降雨,道路极为泥泞,很多工兵器材无法使用……如果真能赶到釜山,这些工具还能派上用场呢!” 两天以后,也就是1952年10月16日,黄继光和战友们完成了切断敌人后路的任务,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他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2、韩先楚(1913年-1986年)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鞍海战役及解放沈阳、锦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及金城战役。返回解放军后,历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曾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3、谢富治(1909年—1972年)湖北红安人。又名德润,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

一九三五年春任红九军政治委员。同年随红军进行长征。一九三七年到达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战爆发后,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率部开辟以沁源为中心的太岳抗日根据地。一九四二年二月被俘,后越狱回到延安。不久被任命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昆明军区政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