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在生肖里是什么生肖?
“耸”,《说文》作“竦”,段玉裁注云:“本义当为竖立之义。从高七划。凡高而险峻皆曰耸。”又云:“今人言畏缩不前日‘竦’。此非古义矣。” 段玉裁是汉代学者的代表,这个注释是很准确的。“耸”的本义就是“高”“险峻”的意思,引申为“高高地举起、站立”。再一个引申便是由“高耸直立”联想到人的“挺直身体,不敢胡乱动弹”,所以产生了“害怕”“恐惧”的意义。这一意义的“耸”,含有贬义色彩。 最后,由于古人用字的不规范,以及形声字的特征,导致“耸”出现了多个异体字。这些异体字大多是由“耸”的本义或比喻义演变而来的。这些异体字也有不同的来源。
其中“竦”最早见于金文,字形最像“耸”的本义“高耸”;“竦”也指“恭敬谨慎的样子”(如“竦立”),还有“惊惧”的意思。“悚”的金文字形像一个人很害怕时的样子——身体“耸”起,头发上“竦”立。所以“悚”也有“害怕”“恐惧”的意思,还有“惊动”“震撼”及“肃穆庄严”等意义。
“抴”也写作“豎”,读音同“豎”[shù]。《說文》:“抴,伸也。”“豎”的本义就是“直挺地站立”。“抴”有“树立”“竖起”“登位”“任职”等意思。再一个引申是表示动作“突然停止”“中断”,有“使……树立”“竖立”的意思。
“騰”字从“頁”从“騰”,意为“头往上顶”。“騰”本身就有“跳跃”“腾空”和“上升”之意。因此“耸”表示“向上腾起”“高高突起”“惊觉起来”等等,都是“高耸”“高跃”“激动”的意思。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聳”是“竦”的繁体字,而“竦”又是“悚”的繁体字,古时这三个字是完全通用的。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十二种动物同十二地支相配属,取名为十二生肖。但是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动物,为何单单选这十二种动物呢?有人猜测,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国,这十二种动物大多是人们饲养的,或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容易辨识。
实际上,除了人为的因素以外,这十二生肖同自然界还有着密切关系。这十二种动物中,有五种是兽(鼠、狗、猪、虎、兔),属于陆上动物;有三种是禽类(鸡、蛇、龙),属于天上、地下、水中的动物,其余四种(牛、马、羊、猴)虽也属于兽类,却各有其特点。
如果把这十二种动物分一下类,按地支十二宫依次排列,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丑(牛)、午(马)、戌(狗),同是反哺之兽;子(鼠)、申(猴)、亥(猪),同为人所驯养;寅(虎)、巳(蛇)、酉(鸡),同是山林之物,而辰(龙)、未(羊)同为畜类。特别是辰(龙)虽为幻想之物,实则包括了海中一切生物。
这样把十二生肖分作五类,我们就能从中看出一点端倪。原来,这是古人对大自然和动物界分阴阳五行的产物。人们熟悉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还同人们按天干纪月的农时制度有关。
在十二年中,凡是用壬纪月的那一年叫"太岁";用癸纪月的那一年叫"荧惑";用子纪月的那一年叫"镇星";用甲纪月的那一年叫"岁星";用乙纪月的那一年叫"太阴";用丙纪月的那一年叫"天罡";用丁纪月的那一年叫"太常";用戊纪月的那一年叫"太仆";用己纪月的那一年叫"天贵";用庚纪月的那一年叫"勾陈";用辛纪月的那一年叫"玄冥"。
所谓"太岁"就是古人把岁星的运行位置同干支纪月配合的产物。人们将壬纪月(即子午年)定为十二年的第一年,称为"太岁"。按照历法,岁星十二年周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太阴(星次)。按照周天划分,十二次和十二肖分别是:星纪--猪次,玄枵--鼠次,诹訾--寅次,降娄--辰次,大梁--巳次,实沈--午次,鹑首--未次,鹑火--酉次,鹑尾--戌次,寿星--亥次,大火--子次,析木--丑次。
由此可以看出,十二年为一轮回,每当某一年为太岁之年,就是纪月干支为子午之年,当年居首位的生肖就是当年所乘之兽。子午之年是太岁之年,是凶神和煞神聚集的日子,谁都不愿意有不祥之物在身边。
那么生肖的排列有没有一个规律呢?如果有,这个规律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按照十二年的顺序,把十二种生肖的阴阳五行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就能看出一些规律。按十二个宫位和十二生肖对应起来分别是:寅宫为阳木虎,卯宫为阴木兔,辰宫为阳土龙,巳宫为阴土蛇,午宫为阳火马,未宫为阴火羊,申宫为阳金猴,酉宫为阴金鸡,戌宫为阳土狗,亥宫为阴土猪,子宫为阳水鼠,丑宫为阴水牛。
从这里可以看出,十二生肖的排序按照阳木、阴木、阳土、阴土、阳火、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火、阴水(注:在子午年属太岁之年,在寅卯年属天罡之年,所以这四年不能有重复的阴阳五行)为十二肖属的规律。
这个规律,按照《周易》"阴阳顺逆生克"的原理,就产生了十二年的次序和变化规律。因此十二宫十二生肖的规律和变化也决定了人的运程,即俗称命运。它表明,十二个宫位十二生肖属相在十二年一太岁内,是按照周易的阴、阳五行生克顺逆的规律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