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字五行有几种?
我告诉你,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姓,是姓的本字,它的出现大概和血缘关系有关;氏,是姓的附字,表示家族分支,与姓连称表示血统传承;名字,是姓名的简称,现在写作姓名,古书也作“名字”;字号,是名、字的省略,古书多作“字号”。古人有名、字、号的。
现代汉语中,姓和氏已经没有了区别,统称为姓氏或姓,称呼别人的时候用姓氏即可,一般不用名号,如果用了名号,证明这个人和你的亲缘关系很近或者你和这个人很熟。 古代不一样,古人很重视称谓的表达。
在正式场合,长辈称呼晚辈,用字面加称呼方式,比如《论语·先秦》记载“孔子曰:‘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又问於老子曰:至於天下,何先?’老聃曰:‘去彼取此。’”其中的“由”就是孔子的儿子伯鱼的名字。“老子”指孔子的老师老子李耳,孔子叫他的时候,直接叫他的字。
同一代人相互称呼,比较随意,可以用字,也可以用名,比如《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里的“周公”指的是周代著名的政治家姬旦(周文王之子),他的名是旦,字公明。孔子称赞他的时候,直接叫了字。 后一辈的人称呼前辈,同样需要加称谓,而且一般要用名加字的方式,比如《论语·先进》中提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中的“颜渊”即是颜回。
古书上面有很多这类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这种称呼方式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名和字之间是有明显的先后顺序的,一般是先有名再有字,所以古人的名字一般是以命名的意思为准的。比如晋武帝司马炎的名字就叫“炎”,因为他父亲叫司马懿;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名字就叫“道成”。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唐代宗李豫的名字就很独特,这是因为他的母亲郭贵妃刚刚进宫的时候被唐玄宗李隆基赐名为“豫”,于是李豫的名字就为“李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