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中国核电?
作为在英留学并参与了英国核计划的人,谈一点看法。首先,英国在中国建核电站是不太现实的。从政治角度讲,不管中英关系怎样,英国政府不会允许中方插手英方本土的核能开发;而从技术方面讲,中英两国核工业的实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双方通力合作,也几乎不可能在短周期内取得能够商用化的核聚变反应堆,更不要说建造大型核电站了。因此中国在英国海布里建造重型核电站的计划最终搁浅。
当然,对于拥有丰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英国来说,发展核电站并不是出于解决能源短缺的考虑。1983年,时任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就提出了“核能计划”(Nuclear Energy Initiative),旨在用核能替代煤炭和石油,实现能源自给,同时降低环境污染。1995年,英国又推出了《清洁能源计划》(Clean Energy Option),提出到2010年建成14座商业核电站,使核能在英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达到25%。
为了落实这些计划,英国政府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进行公众咨询以获得支持、与产业界讨论实施细节,以及寻找合适的场地修建核电站等。 其中,场地选址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英国地质结构复杂,造成用于建设地下核废料掩埋场的场址十分有限。经过多次筛选后,英格兰中部的Wylfa-Headland被确定为最可能的候选地点。这里临近海边,地质状况相对简单,且远离人口稠密的英伦三岛中心地带。
然而,正是这个本来被看成是“天选之地”的地方最终未能如愿成为英国的新核电站场地。其原因在于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在这里兴建核电站,并且凭借其政治影响力使得该项目最终流产。 可以说,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治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不仅是英国的核电计划,几乎所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审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英国正在酝酿北海油田的开发时,环保主义者就已经开始组织抗议活动了;而当政府最终敲定在威尔士西海岸开采油气田的方案之后,一场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席卷全国,迫使政府重新评估方案并对开发规模加以限制。
除了环保主义者的示威游行外,工党在野时也始终没放弃挑战保守党的核能政策。在1974年和1979年的大选中,工党均将核电问题作为自己的竞选要点,对保守党予以抨击。 进入21世纪后,虽然环保主义的声势比上世纪70年代有所减弱,但工党仍然一直将环境保护作为自己重要而独特的竞选标签。在2010年至2015年间执政期间,工党先后取消了核电站的贷款补贴和支持措施,并宣布停止新建核电站。 在我看来,英国和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表明即使在英国这样的传统核电国家,核能的未来也并不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