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五行是什么意思?

常佳节常佳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荣者,草木之茂盛也。引申之为兴盛、荣耀之意。《庄子·逍遥游》云:“树茂而众鸟息焉”;《礼记·檀弓下》曰:“祝孝孙有荣德焉。”可见古人对于“荣”字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它所表达对事物的评价是较高较正面的。

五行之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最为常见的。在物质世界中,它们或者生机勃勃,或者蓬勃旺盛,所以自然容易得到“荣”的评价。但是金虽然也可制成器皿,水虽然亦能灌溉田地,但它们的原始形态却是比较肃杀的。所谓“金木水火土”,其中“金”是指“五金”,即金属,而“土”则指的是土地里的矿物。这两种元素虽然具备获得“荣”的资格,但事实上它们的出现却是不那么顺利的。

我们看看“金”的情况就明白了。《尚书·禹贡》载华夏九州之贡品就有“厥篚玄纤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从矿石中提炼出丝绸般的细丝——这就是金的最初形态。这种柔软细腻的东西是很难得到“荣”字的。 再看“土”的情况。《周易》中有“革卦”,“艮下坎上”,意为“山下有水”。《象》曰:“泽中有火山,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这里的“泽”就是沼泽地,也是土壤的一种。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那就是身材魁梧但面貌丑陋的人。这样的形象怎么能够拥有“荣”这个字呢? 所以这所谓的“金木水火土”中,只有“木”“火”“水”得到了真正的“荣”。“土”和“金”虽有一层“荣”的光环,但这个光环始终有点暗淡。 这是大自然给出的标准答案。当然,人类社会不是自然世界简单复制出来的一帧帧画面。“土”和“金”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拥有“荣”。

例如,《礼记·檀弓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献文子成室,贾华设计为之,文子大怒,反其宅,逾垣而去。”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晋文公和他的父亲晋献公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父子俩在位期间晋国国力较强,文公更是称霸中原,号称“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有个儿子叫贾华。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死后,太子申生被谗言杀死,贾华因立有大功成为新一任晋国执政大夫。不过此人骄奢淫逸,刚愎自用,很不讨人喜欢。这次他为自己建造豪华的住宅,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因为贾华地位很高,无人敢直接说他。

晋国另一位大臣韩厥就借给贾华盖新房之机,在房顶上铺上干柴,一旦贾华不注意掉下去,就会被烧死。果然,这一安排起到了效果。贾华非常生气,但鉴于韩厥的地位,又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贾华找了个机会,趁韩厥不在,亲自把干柴搬开,避免了被烧死的命运。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人物没有出场,一个是晋国的大夫狐偃(狐毛的哥哥),另一个就是秦穆公。据《左传》记载,晋国建造新宫之后,秦穆公率诸侯前来道贺,看到新宫壮观,就不由得赞叹一声:“美哉!” 不料这个赞誉却让贾华听了十分不顺耳。他自以为新宫如此宏伟,理应得到最高的称赞,岂容别人随便说一句“美哉”来抢自己的风头。于是气冲冲地对秦穆公说:“秦伯谓我‘美’,何辱命焉?”(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国其他的大夫见此情景,连忙打圆场。但他们让贾华不要计较“美哉”的赞扬,却故意遗漏了“丑哉”二字。这两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国君您真是又“美”又“丑”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丑西宫”。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虽然“金木水火土”中的“金”和“土”难以获得“荣”的称号,但是特定情况下,“土”可以得到“荣”的称号,而作为五行之长的“金”有时反而难以如愿。

潘昱伊潘昱伊优质答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中提出来的,它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运动和变化的。“五”是数,“行”是功能、运动的意思。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生成的,并利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五行间的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间的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中国的五行说是和八卦说一起,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国的“金、木、水、火、土”这一“五材说”,曾对古化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医学也是如此。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脾、肝、肾、心、肺五个系统(五脏)是构成机体和进行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的要素,而且把这种学说与哲学上的五行说联系起来,把它解释为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整体性,以此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变化,脏腑病理传变规律,作为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脏腑经络学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