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字五行几划?
“音”指音节,是声音的标准符号;而“律”原指音乐中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后人把音节中的声母称作“有律之部”,把音节中的元音称作“无律之部”。“律”和“音”合称“有律之音”、“无律之音”或简称“律音”与“音”。 《说文》:“音,乐声也。”段注:“凡声皆曰音,今则专指有声之词。”
这里所说的“乐声”,主要指汉族地区传统的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以乐器伴奏的歌唱性发音(所谓“依声”)为人们所欣赏。所以,从文字学角度看,“音”字的字形是从“言”从“宇”(一作“予”)。段玉裁解释“宇”字时说:“凡声其短者谓之宇。”这就是说,像“音”“引”“韵”“向”“响”等用字,表示的都是有一定长度,有节奏、旋律的音乐之声。
相比之下,“律”的字形就颇有意思了——它的上半部分是个“聿”(yù)字,下半部分是个“口”字,且这两部分在形状上很像现代拼音字母的大小写。古文字学者认为,“聿”本义是为“笔”,这里则引申指书写工具(即“笔”)的制作材料。“聿”加偏旁构成的字大都和书写、文学有关。
“律”的造字本义就是表示用来书写的工具(即“笔”)的形状。后来才引申专指音乐的规律(如“律吕” )。 “音”和“律”合称,“音”为主语,“律”为宾语。古人称音乐为“六艺”之一,所以“音律”又泛指各种乐器。如《孟子·滕文公下》:“弦歌鼓琴。”